开创性地位
我国首条实用化架空光缆线路
全长约248公里(武汉-荆州-沙市)
1986年12月通过邮电部验收
传输速率:34Mb/s(当时国际先进水平)
二、关键参数与标准
项目 | 技术指标 | 对比同期铜缆 |
---|---|---|
中继距离 | 30-40km(无中继) | 1.5km需中继 |
抗拉强度 | 6000N(含凯夫拉加强层) | 3000N(铅包铜缆) |
年故障率 | <0.5次/百公里 | 3-5次/百公里 |
建设成本 | 12万元/公里 | 8万元/公里(3年后回本) |
气象适应:解决-20℃~60℃温差下的光纤余长控制
电磁干扰:与220kV电力线并行段设计(最小间距2.5米)
施工工艺:开发专用张力放线设备(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)
创新解决方案
全球首创"架空地线复合光缆"(OPGW前身)
首次采用熔接损耗≤0.1dB的国产熔接机
建立首个光缆架空施工规范(后成为YD 5051标准基础)
产业带动效应
推动武汉邮科院(烽火科技前身)光纤量产
促成长飞光纤1988年成立(中外合资)
保护段:荆州长江大桥南岸保留300米原线路
展品:工程用光缆(截段)收藏于中国电信博物馆
技术传承:其架设工艺仍应用于当前5G前传网络
注:该工程比1987年建设的"南京-扬州"试点工程更具实用价值,被国际电信联盟(ITU)列为1980年代全球十大光通信示范项目之一。现今同类架空光缆寿命已达30年(如GYTA53型),传输容量提升百万倍(单纤100Tbps)